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脑栓塞 > 疾病预防

中医中药巧治脑血栓后遗症

①中脏:阳闭证、阴闭证、脱证;

②中腑:肝阳亢盛、气虚血瘀、阴亏血瘀;

③中经络:风痰阻络、阴亏阳亢等证型。我曾治疗本病数十例,并于医院搞协作时治疗20多例,疗效均较满意,特别偏气虚血瘀的病人疗效更明显。在中医方药使用方面,我是比较重视张山雷之《中风诠》和王清任之《医林改错》中所提供的经验的。张山雷重视肝阳夹痰夹火,治用降气化痰,潜镇摄纳诸法,乃治闭证脱证通用法则,但是要根据病情,分缓急主次施用。张氏对中风的治疗是在尤在泾《金匮翼》卒中八法的基础上又前进一大步,值得学习。但张氏略于治瘀,反对补气法,诋毁王清任用四两黄芪治疗半身不遂,故其对瘫废不用之症,认为病延已久,“皆无痊愈之望”。其实补阳还五汤及通窍活血汤加减,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(中腑),疗效比前人方法有其独到之处;补阳还五汤取效的主要关键,在于重用黄芪60~克,甚至克以上(此时煎药用水量及煎药时间,必须相应增加,否则便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)。通窍活血汤加减宜用于脑血栓形成,不可用于脑出血,应加注意,上述2方曾用于各种脑血管以外后遗症,用之得当,多获良效。生姜黑木耳治脑血栓后遗症

生姜、黑木耳都是常用食品。全国名老中医、河南医院医院院长王新志说,这两样药食同源的材料代茶常饮,不但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,还可以治疗脑血栓后遗症。

生姜味辛、性温,具有发表散寒、和胃止呕、温肺止咳等作用;黑木耳味甘、性平,具有补气血、润肺、止血等作用。将两者配合代茶常饮,可起到润肠通便、益气宣肺、升清降浊之效,对于血脂异常、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便秘、气虚、咳嗽等均有一定的治疗和保健作用。脑血栓后遗症可引起各种脑功能障碍,如肢体瘫痪,语言不清或失语。王新志说,除使用药物治疗外,黑木耳茶治疗脑血栓后遗症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。

具体方法是,取黑木耳7克、生姜10片,每天早晨先用冷水将黑木耳浸泡10分钟,洗去杂质,然后和切好的生姜片放在较大的茶杯里用开水沏,待稍凉后饮用。

王新志说,杯里的水喝完后,继续倒入开水沏泡,随时饮用。每天做晚饭时,将当天用的黑木耳炒菜或做汤吃掉,坚持数月可见效果。

中药巧治脑血栓后遗症

近年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脑血栓后遗症患者30例,取得了满意疗效,现介绍如下。

临床资料

治疗30例,其中男22例,女8例。41~50岁者3例,50~60岁者5例,60—70岁者13例,70岁以上者9例。

诊断标准

人院均做cT检查确诊。均见不同程度的精神呆滞,肢体一侧活动障碍,伴有头痛,头晕,口角歪斜,肢体麻木,唇紫暗,舌有瘀斑,脉涩。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,中医诊断为中风,辨证属血瘀型。以活血通络为基本组方原则进行治疗。

治疗方法

处方:丹参20克,川芎10克,红花、桃仁各6克,赤芍、降香各12克。

加减:如急躁易怒,面红目赤者,加钩藤、夏枯草、丹皮、川牛膝各12克,地龙9克;如头身困重,痰多,舌淡胖者,加天麻、半夏各9克,胆南星各6克;如痰多色黄,腹胀便秘者,加大黄3克,瓜蒌、天竺黄各7克;如神疲乏力,口干,脉细者,加黄芪30克,当归、地龙各9克,生地、白芍各12克。
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分3次服,2周为1个疗程,1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。

治疗效果

疗效标准:治愈:语言清晰、偏瘫消失和基本消失,上下肢肌力功能恢复正常,生活自理。显效:语言稍有不利,偏瘫肢体功能明显有一定恢复,能独立行走和生活基本自理。

疗效:30例中基本治愈21例,显效9例。

典型病例

患者,75岁,农民,于年8月16日来诊。家属代诉其左侧口眼歪斜,语言不利,右侧肢体活动障碍2天,经CT检查诊断为脑血栓形成。检查:神志清,语言不利,面色苍白,左眼不能闭合,左口角下垂,脉弦数,右侧手脚均不能动。诊断为中风。予基本方加黄芪30克,当归9克治疗2周后,各项指标恢复正常,生活自理。随访病情无复发,身体健康。

按:脑血栓属于中医学“中风”范畴。中医学认为离经之血谓之瘀血,瘀血不去新血不生,改善血液循环,祛除瘀血为治疗关键。临床上有风、火、痰、虚、瘀之辨。方中以养血活血、祛风通络、活血通络之药为主,共奏养心祛风、疏通经络之功。治疗中风后遗症

地龙60克,全蝎60克,炮山甲60克,黄芪90克,水蛭60克,土鳖虫30克,蜈蚣30克,蝉蜕30克,白花蛇30克,川红花30克,丹参90克,赤芍60克,三七粉60克,葛根90克,益母草60克,沙参60克,黄精60克,川芎30克,钩藤90克,天麻60克,茯苓30克,白芍90克,桂枝15克,石菖蒲15克,郁金30克,全当归60克,龙骨60克,牡蛎60克,炙甘草15克。

补益肝肾,养血熄风,化瘀祛痰,解痉除挛。

中风后遗症,证属肝肾不足,气血虚弱,筋脉失养,痰瘀内阻,风阳时扰者,症见中风(脑溢血、脑梗塞、脑血栓形成等)病急性发作半月或一月后,病情稳定,但却遗留口眼歪斜,语言謇涩,半身不遂,或肢体疲软无力,或僵硬痉挛,或麻木不仁,或抬举受限,或头时眩晕,甚或二便失禁,神识时清时昧等。

精选上药,各自烘干,研极细末,全部和匀,装瓶备用。每日3次,每次10克,熬水或加入米粉煮糊内服;亦可炼蜂蜜或白糖或黄糖等为丸,每次1丸(每丸内含原生药材10克),日服3次,用白开水送下。若病情较重者,药量可在此基础上每次增加30%~50%。1月为一疗程,每个疗程间隔2~3天,一般服2~3个疗

中风一证,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表明它是本虚标实之证。在本为肝肾不足,气血衰少,在标为风火相煽,痰湿壅盛,气逆血瘀。故针对此病机特点,以平肝潜阳,养血熄风,化瘀祛痰,解痉除挛为主要治则。方中以天麻、钩藤、龙骨、牡蛎平肝潜阳;沙参、白芍、黄精、地龙、炙草养血熄风;黄芪、当归、丹参、川芎、红花、益母草扶正化瘀;穿山甲、土鳖虫、水蛭、赤芍、三七活血破瘀;白花蛇、蜈蚣、全蝎、蝉蜕、葛根解痉除挛;桂枝、茯苓温阳除湿;菖蒲、郁金化痰开窍。

若气虚偏重者,可重用黄芪,再加入党参补益肺脾;肝阳偏亢者,加入磁石、赭石平肝镇逆;语言不利者重用石菖蒲,加入炙远志以祛痰利窍;口眼歪斜者重用蜈蚣,加入僵虫解痉化痰;津枯肠燥者加入玄参、麦冬、火麻仁以增水行舟。

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、桑螵蛸补肾缩泉;头晕头痛,脉弦数而口苦,风阳复动者,选加菊花、栀子、珍珠母平肝熄风;兼有痰热者,加浙贝、竹茹清热化痰;肢体麻木、屈伸不利者,重用当归,加入乌梢蛇活络祛风;肢体肿胀、心肾阳衰或脾虚湿阻(多见于兼有风湿痹证或心痹)者,选加熟附片、泽泻、薏苡仁或瓜萎、薤白温阳除湿化痰。

 若再兼关节疼痛而脉绌急者,重用地龙、川红花、当归,选加降香、姜黄、延胡索、制乳香、制没药养血化瘀活络,祛风除湿止痛;对肢体弛缓缓无力者,应重用当归、黄芪、川芎、白芍、肉桂等大补气血,温通血脉之品,而对挛缩拘急者,在此基础上应加入桑寄生、鸡血藤,并合参麦饮,重用止痉散(全蝎、蜈蚣)以滋阴潜阳,熄风止痉。

腰膝无力,肝肾不足者,应重用黄精,加入杜仲、熟地、怀山药、枣皮、续断、怀牛膝补益肝肾;肌肉萎缩者可选加猪蹄筋、鹿角胶、阿胶、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血;若偏瘫日久,虽加重活血药物而疗效不显者,应重用穿山甲、水蛭、土鳖虫,加入虻虫以增强破瘀通络之力。

  该方可与其他内服汤药、针灸、按摩、功能锻炼等治法较长时间地配合、贯穿运用于该病治疗及预防中风初期至后期恢复中的多个时期。中医名方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验案

出自清代王清任著《医林改错》一书。由黄芪、赤芍、川芎、当归、地龙、桃仁、红花七药组成。方中重用黄芪补气,与活血化瘀药配伍,功在益气活血,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。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,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,常获良效,举隅如下。

  石某,男,55岁。

 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,右侧肢体瘫痪不用。语言謇涩,胸闷不适,喉间痰声漉漉,伴关节肿痛,舌苔薄腻边有紫斑,脉弦滑。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,痰瘀阻于脉络,

合开窍化痰。

  黄芪60g,当归5g,赤芍10g,红花5g,桃仁6g,川芎8g,地龙10g,牛膝10g,川菖6g,胆星10g,丹参15g。

  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,下肢已恢复功能,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。上肢虽能活动,但持物仍欠自如,言语也已正常。

  :中风后遗,有虚有实,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,胸闷生痰,但因病情危重抢救,元气已损,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,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,改善局部循环,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,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。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。

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中风的浅谈

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、多发病。该病死亡率高、病残率高、再发率高,必须彩用多元化治疗,鸡尾酒疗法,最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,笔者常选名方“补阳还五汤”治疗脑梗死、TIA发作和脑出血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,取得较好的效果。下面浅谈三个问题,供同道者参考。

1.补阳还五汤方剂组成

1.1组成及用法

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《医林改错》“此方治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语言蹇涩,口角流涎,大便干燥,小便频数,遗尿不禁。

黄芪四两(生)(30-60)   归尾二钱(10)   赤芍一钱半(10)   地龙一钱(去土)(10)   川芎一钱(10)   桃仁一钱(10)   红花一钱(10)   水煎服。

1.2初得半身不遂,依本方加防风一钱,服四五剂后去之。如已病三、四个月,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,加附子四五钱。如用散风药过多,加党参四五钱,若未服,则不必加。此法虽良善之方,然病久气太亏,肩膀脱落二、三指缝,胳膊曲而搬不直,脚孤拐骨向外倒,哑不能言一字,皆不能愈之症,虽不能愈,常服可保病不加重。若服此方愈后,药不可断,或隔三、五日吃一付,或七、八日吃一付,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。方内黄芪,不论何处所产,药力总是一样,皆可用。”

▲通常用量,单位为克。

“补阳还五赤芍芎,归尾通经佐地龙,四两黄芪为主药,血中瘀滞用桃红。”

1.3方解

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,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,周流全身;川芎、赤芍、归尾为臣,养血行血;桃仁、红花为佐,破结散瘀;地龙为使,通利经络。黄芪量四两,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,仅归尾、赤芍稍多,亦不过二钱,合计为八钱,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。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,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,治验频多。

2.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

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:

2.1扩张血管,尤其是动脉血管。

2.2改善微循环,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。

2.3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,降低血脂,抗动脉硬化。

2.4调节血流分布,改善心脏功能。

2.5抑制血液凝固,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。

2.6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。

2.7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。

2.8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,抗组织增生,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。

2.9增强免疫代谢功能,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。

2.10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。

2.11抗血小板聚集、降低纤维蛋白原。

2.12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、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,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。

3补阳还五汤临症辩证加减方药

3.1中风急性期加防风。

3.2兼神志不清加菖蒲、远志。

3.3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、远志、桂枝、生蒲黄。

3.4兼有口眼歪斜者加菖蒲、生僵蚕、白附子、全蝎。

3.5兼有偏头痛者加茺蔚子、钩藤。

3.6兼有眩晕者加菊花、蔓荆子、白芷、元胡。

3.7兼口禁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、僵蚕。

3.8兼失眠者加知母、茯神、酸枣仁。

3.9兼血压高者加珍珠母、石决明、磁石、牛膝,黄芪用量宜少;若血脂高者加山楂、大黄。

3.10兼血压偏低者黄芪宜加量,若其体温升高,可加知母、花粉凉润之品以制之。

3.11若半身不遂已久,脉虚缓无力者重用黄芪;若病日不久,邪气仍盛,正气未衰,脉弦有力者不用黄芪为宜;若瘫痪日久,曾用过桃仁、红花、归尾等活血药,效果不明显者可改用水蛭、虻虫药,以破瘀通络。

3.12若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、肾之剂,如桑寄生、功劳叶、千年健、枸杞、川断、牛膝、地黄、山萸肉、锁阳、肉苁蓉;上肢瘫痪为主者加桂枝;右瘫痪加人参、白术,左瘫痪加熟地、杭菊;腰脊无力加枸杞子。

3.13弱智体萎软较重者加虎骨、熟地、石决明、龙骨、牡蛎。

3.14若肢体寒冷者加肉桂、附子。

3.15若肌肉痿缩者加鹿角胶、阿胶、鱼鳔。

3.16若痰盛者加天竺黄、胆南星、桔红。

3.17若大便秘结者加麻仁、杏仁、枳实、菜菔子、酒大黄或蕃泻叶冲茶。

3.18兼大便失禁者加熟地、山萸肉、肉桂、五味子;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、旱莲草。

3.19兼有自汗而气短、脉虚弱缓或先天不足者加倍黄芪或人参、鹿茸、熟地。

3.20兼关节痛而脉促者加乳香、没药。

3.21若肝火盛而脉弦数口苦者加龙胆草、山栀、黄芩。

3.22若伤阴者(舌质红、无苔、脉细数)加白薇、麦冬、玉竹。

3.23若痰湿重者(苔腻、脉滑)加菖蒲、天竺黄、霍香、青皮。

3.24若心下痞(自觉胃脘部痞闷不适)而气不利者加台乌、青皮。

3.25若纳少胸闷者枳壳、陈皮、白术。

3.26若心下痞而善太息者加人参。

3.27若脉浮弦数而心烦失眠者加山栀、炒枣仁。

3.28若口淡无味,饮食不香加党参、白术、云苓、半夏、陈皮、甘草。

3.29口干,口内常有甜味,饮白水也甜系脾蕴湿热,加霍香、山栀、石膏、防风、甘草。

3.30如果原方剂中加上蜈蚣、全蝎、白附子则疗效更佳。

3.31呃逆,用旋覆花、代赭石、人参、半夏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。

3.32深静脉血栓症,加乳香、没药、蒲公英、连翘、党参、牛膝等。

3.33血管性痴呆加远志、菖蒲、郁金、龟板。

3.34“久病必有瘀,怪病必有瘀”平衡气血,科学地调节被破坏了的身体阴阳平衡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—补阳还五汤,来重建人体的内环境,年过半百之人,在秋、春季服该方药10-15剂,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、颈椎病、腰腿关节病。

总之,补阳还五汤是被推崇的名方,临床应用甚广,笔者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(包括TIA)及出血性中风恢复期、脑外伤、脑炎、植物状态、帕金森病、多发性硬化症、血管性痴呆、老年性痴呆、脊髓炎、脊髓血管疾病、间歇跛行、雷诺氏病、深静脉血栓症、脉管炎、多发性神经病、肿瘤术后或化疗和放疗后、放射性脑病等,亦取得满意之疗效。笔者更相信,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渗透,对该方的研究将更加深入,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,前景更加广阔。

医院缺血性中风病诊疗方案样稿中风又名卒中,是由于阴阳失调,气血逆乱,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不经昏仆,仅以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言语不利,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。西医相当于急性脑血管病范围,包括脑梗死、脑出血等。

一、诊断

参照第六版《中医内科学》以及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《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(试行版)》进行诊断。

二、中医治疗

(一)急性期(发病2周以内)

1、应急处理

(1)急性期出现神志不清,属痰火闭窍者可灌服安宫牛黄丸,每次1丸,每日2-3次,鼻饲;也可灌服安脑丸,每次1丸,每日2-3次,鼻饲。

(2)神志不清属痰湿蒙窍者可灌服苏合香丸,每次1丸,每日2-3次,鼻饲。

(3)神志不清,口噤不开用开关散(乌梅、冰片、生南星),擦于齿龈。

(4)呕血、便血者予云南白药0.5-1.0克或加用大黄粉3克每日3-4次口服或鼻饲。

(5)高热者予清开灵口服液30ml每日2次口服或鼻饲;静点清开灵注射液30ml,每日一次;复方麝香注射液10-20ml,每日一次;意识障碍者予醒脑静注射液20ml每日一次。高热痰多者予痰热清注射液20-30ml每日一次静点。高热不退者,予紫雪丹口服或鼻饲,每次1.5-3克,每日2次。

(6)腑气不通、大便秘结急用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煎服,每日1剂、分2次口服或鼻饲或麻仁滋脾丸1丸,每日2次口服或鼻饲,番泻叶代茶饮。

2、辩证论治

中成药:可选用一种具有清热解毒,凉血活血,开窍醒脑功效的中药注射液,如醒脑静注射液20毫升每日一次静点等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
白癜风医院好不好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zjgb.com/nssyf/3603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